慢性胃炎,病根在于气滞血瘀,中医名方:通滞散郁、化瘀通络
中医有句话叫:“五藏相通, 移皆有次, 五藏有病, 则各传其所胜。”
也就是说,一个人有了胃病,病位在胃,病根呢不一定就在胃。像五脏的郁、瘀、虚都是常见的发病要素。
所以疏肝达肺、理气通滞; 通心脉、调情志、解郁散瘀; 补脾益肾、培根固本,调五脏以安脾胃。
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说一说,慢性萎缩性胃炎,现在发病率很高。
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呢?
现代医学认为: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导致黏膜固有腺体减少, 伴或不伴纤维替代、 肠腺化生和( 或) 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。
中医虽然没有这个医学名词,但根据它的症状,我们归于:中“胃痞”“胃脘痛”“ 嘈杂”等范畴,其病位在胃,但与五脏密切相关。按照五脏相通,论治调理,收效颇丰。
怎么理解呢?结合一个案例来理解。
曾经门诊上有个患者,年龄49,性别女,姓张。因间断胃胀5年多,且近1个月加重。据了解张女士,5年前因为情志不畅后出现胃脘不适, 胃胀、嗳气,自行服用奥*拉唑、 吗*啉等药物无效, 未予重视。
之后每逢热冷交替、 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时, 胃胀加重, 并时感胃凉、怕冷,后在当地医院查电子胃镜: 慢性萎缩性胃炎。伴有中度萎缩和肠化( 不完全型)。
间断中西医结合治疗3月余,症状改善不明显,或停药则易反复。患者因病情不甚好转, 心生焦虑, 恐其癌变。
经朋友介绍,找我诊治。 刻诊:胃胀、嗳气、 胃凉、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, 晚上睡不好, 情绪焦虑, 大便干。 舌红、 苔黄,脉弦涩。西医诊断: 慢性萎缩性胃炎, 中度肠上皮化生。
中医诊断: 胃 痞 ( 气机郁滞, 瘀血阻络)。治法: 通滞散郁、 化瘀通络。
随后我挥手开方:柴胡、 香附、 预知子、 佛手、石菖蒲、郁金、百合、合欢花、紫苏叶、 丹参、 赤芍、蒲公英、砂仁、藤梨根、冬凌草、当归 、莪术、 姜黄、 浙贝母 。
一共14剂, 日 1 剂, 水煎取汁 300 mL, 分早晚 2 次分服。并嘱咐患者调情志、 节饮食、 适寒温。
二诊: 患者自 诉胃胀、 嗳气、 胃凉有所减轻, 纳食好转, 口干、 口苦明显, 寐欠安, 易醒,情绪焦虑, 大便干。 舌红、苔黄、脉弦涩。 调整处方: 方中加酸枣仁、 连翘。
三诊: 患者自 诉饮食不慎后时有胃胀, 偶有嗳气、胃凉,纳寐明 显好转, 口中和,大便稍改善。 调整中药处方: 方中去佛手、 合欢花, 14 剂, 煎服法同前。
四诊: 患者自 诉诸症消失, 精神佳, 为了巩固疗效,后调整处方: 方中加黄精、 北沙参, 14 剂, 煎服法同前。
回头看此基础方:柴胡、 香附、 预知子、 佛手、石菖蒲、郁金、百合、合欢花、紫苏叶、 丹参、 赤芍、蒲公英、砂仁、藤梨根、冬凌草、当归 、莪术、 姜黄、 浙贝母 。
整个方子理气通滞、解郁散瘀、解毒通络,气血兼顾,多脏共调。
文章开头,我都说,五脏是一个相通的整体, 《素问· 玉机真藏论》 言: “五藏相通, 移皆有次, 五藏有病, 则各传其所胜。”
脾胃与他脏之间存在一元或多元的相关性,肝升肺降、心肾水火既济,脾胃斡旋于中。脾胃与他脏互因互果、 互通互用的关系。
也就说脾胃患疾并不局限于一脏一腑, 他脏病变易及脾胃, 肝失疏泄, 木不疏土而脾滞不行; 心失所养, 心之火热不足以温脾, 心之郁火壅滞胃土。
通调他脏, 复其功用, 他脏机能畅达,以恢复脾胃功能以防病、 治病的调衡机制, 可达到 “ 安脾胃” 的目的。
好了!本文就分享到这里,我是中医童教授,大家有关脾胃消化方面的问题,都可以留言说一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